2020年8月1日下午15:00,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主办,守望汉字联盟联合主办,昭陵博物馆承办,本会陕西各理事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书法系、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榆林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翻译学院共同协办的“云上访碑”系列课堂第四期,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走进昭陵博物馆。
在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根据教育部近期疫情防控与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各项要求,经本会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策划利用网络直播形式开展“云上访碑”系列课堂活动。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和本会各理事单位师生,作为艺术学科和书法专业师生的网上直播课程,同时面向社会各界。活动旨在发挥本会的学术资源优势,服务各理事单位开展专业教学,也是在防控疫情形势下的一种尝试。此次直播活动邀请昭陵博物馆副馆长李浪涛先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慧教授、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刘天琪教授作为主讲嘉宾。本会陕西的各理事单位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常春老师、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傅汝明老师、西安交通大学王劲老师、榆林学院谢军老师、西安外事学院赵元苍老师、渭南师范学院朱英强老师也到现场参与活动。活动由(全国)教育书画协会高等书法教育分会秘书长杨晓辉主持。
首先,昭陵博物馆馆长张志攀先生介绍昭陵博物馆概况及其馆藏。高等书法教育分会副会长于唯德教授讲话并指明“云上访碑”活动的宗旨是在访碑活动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和书法实践的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一起访碑,推动学术的研究和发展。
一、昭陵遗址李浪涛先生主要介绍昭陵历史背景、昭陵碑刻、昭陵六骏、昭陵陪葬墓的形制。昭陵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公里九嵕山的主峰。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陵寝制度。昭陵碑刻颇具文史及艺术价值,如《文德皇后碑》录欧阳询文字书法,文物与史书相印证,被誉为“昭陵第一碑”。融汇篆隶风格的《唐太宗昭陵》刻石,立于清乾隆年间,清代金石学者毕沅书,别有奇趣。昭陵六骏的英态体现了马儿作战时前仆后继的勇气。同时,唐太宗将马放在陵墓的背后,并且马头朝内,体现唐太宗对和平的愿望及居安思危的意识。昭陵墓葬有五种形制:因山为墓、象山形墓、覆斗形墓、圆锥形墓、无封土墓。此外,在昭陵碑刻中,李浪涛先生与刘天琪老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古人的“旧物利用”。古人将原碑剜洗或改造,重刻后世的内容,如唐人利用北朝碑版重立新碑。昭陵石刻中,贞观十年所立《文德皇后碑》,唐李世民撰文,碑座有“太子率更令奉敕欧阳询书”遗迹,但碑身遭明代洗碑,因“废物利用”而重刻内容,对唐碑而言既是损坏,又是一种“局部的保护”。有关《兰亭序》藏于昭陵一说,习书者皆为好奇。李浪涛先生在认同史籍记载和流传的几种唐代《兰亭》临摹本的基础上,认为昭陵被盗的可能性不大,从而推测《兰亭序》应仍在其中。刘天琪老师补充,王字乃习书经典,曾有“半求王字半求官”之说,习《兰亭序》、《圣教序》时,应结合当时文化、政治、科举等进而对法帖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二、昭陵文物菁华
李浪涛先生介绍唐帝王帝系表及关中十八陵的由来,从面带微笑的宰相推测贞观十四年前后的清明政治、丰厚的经济与和谐的社会。高宗李治时的胡人造型注重红色的体恤,抬头挺胸,自信豪迈。昭陵陪葬墓出土的组合的文物,不同时期风格不一,要让文物说话,让组合传情!最后的“丝路驼铃”表现异国满载而归的微笑,反映丝路不仅仅是物品的交流,还是思想观念融合交流,即大唐盛世已经有了一种国际化跨区域的交流,是万国来朝,中国影响世界。
三、昭陵碑林昭陵馆藏近百通唐碑和墓志。其中《徐懋公碑》,李治撰并书,见此碑如见《兰亭》。李勣在丝绸之路上英勇善战,使大唐丝路繁荣昌盛,开创民族融合的新局面。李靖在丝路上亦功勋卓著,二者都是开西域、通丝路、卫边塞、保国家的战将,足与霍去病以八百御林击匈奴,以五千步兵敌单于比肩,为人传颂。
《杨温墓志》书法为该展厅最精者,因杨氏家族门庭强盛,用最好的石材,请最好的书家和刻工,意在随金石流芳千古。《孔颖达碑》碑座雕刻极为华丽,遗存40字,且文字字体、大小、方向、风格异趣,李浪涛先生推测应当为多名工匠同时刊刻,为惊世之发现,翻新了一碑一刻工的传统认识。该40字可反应多位工匠的面貌,是每名刻工生命体的凝聚。刘天琪对该碑座遗存的40字有以下几种推测:内容是否为一首五言律诗;孔颖达的治丧人员每人刻一字;生前挚友每人留下一字,以随孔颖达千古。与此前学界的“刻工习作”的简单认识大相异趣.《张胤碑》楷书作品,其碑额题铭值得关注,古代碑额题铭有二:书写性篆书、装饰性篆书。装饰性篆书出现鸟喙式样,与鸟虫书相关,中唐后演变成书写性篆书并占据重要地位,装饰性篆书变少。从汉以后,中国书法映射在墓志当中,墓志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呈现。《尉迟敬德墓志》为超大墓志,显示了墓主的尊贵地位,该墓志纹饰精妙绝伦,其题铭是迄今唯一的飞白书题铭,极为珍贵。飞白书历史久远,传为东汉蔡邕所创,丛文俊先生考证,唐代飞白书用“木皮飞白笔”书写,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飞白书的字形根基是隶书,并非楷书,由此形成特殊的面貌。此外纹饰在墓志中有特殊的意义:四神、十二生肖、蔓神、佛像、网格、八卦符号等就是为了营造对逝者怀念的空间氛围。
古代高官墓志由官方机构专门制作,地方小官也由地方墓志机构完成。《尉迟敬德墓志》有褚遂良风气,又兼欧阳询之方笔。墓志中有剜改重刻痕迹,在其他墓志中多有出现,更改处往往是皇帝所赠官爵。该问题又涉及到墓志制作的过程,先在纸上写志文草稿,修改完善文本后,再摹勒上石;还是完善文本后,书丹上石;还是直接书丹上石;还是直接奏刀刊刻。近年出土不少宫女墓志,但无做工精细者,大多皆草率。因宫女地位低,生前生后皆无名,而又因时风需要一方墓志,所以草率刻成。推测乃“文书具下,直接奏刀”才形成如此面貌。这样的书迹当成法书来学习应为失误,但当成一种格调欣赏乃不失其趣。《褚亮碑》褚亮为褚遂良之父。《褚亮碑》乃殷仲容隶书,其碑额“大唐褚卿之碑”为类鸟虫篆书。殷仲容乃颜真卿外祖,颜真卿书法渊源之一,这也是书法世家的关联,书法史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临川公主墓志》解释临川公主其字为何作“孟姜”:唐太宗发现其书甚佳,传闻王羲之女名即“孟姜”,书法亦精妙,爱屋及乌,于是以“孟姜”为临川公主之名。李慧教授讲解《程知节墓志》,程知节即程咬金。一代战将程知节的丰功伟绩家喻户晓,近年出土其子墓志,方知父子在英砂川大捷途中,28岁的儿子因手下误报军机而牺牲,程知节亦带罪。不禁令人感慨,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泪;感慨这个民族在保卫国家时的韧劲、毅力、舍生忘死和奋不顾身。碑志是纸本、竹简、青铜器都无法代替的,为何古人如此喜欢金石,这就是其文化本质和文化魅力。
主持人杨晓辉老师指出碑学的审美,与碑刻记载的人物故事所具有的情感应该是比较契合的,正如此,书家才会宁愿把字写得高古、苍茫、厚重。
《乙速孤行俨》最大的特点是其碑额亦作隶书。刘天琪教授分析唐代是以楷书的方式写隶书,故唐隶不可学。唐隶的兴盛与唐玄宗喜好有直接关系,但唐代隶书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并非因玄宗喜好唐隶才兴盛,实则从唐朝开始就有习隶传统,唐代的经生要学习《三体石经》三年,其中就包括隶书。因此初唐隶书已经有一定规模,只是玄宗把隶书提到更高的高度。明清以来,还是有一大部分的文人,比如说文征明,他大部分的书法还是在写唐隶。宋代米芾、明代文征明写的隶书,皆以唐隶为基础,不足为训。最后,各位老师现场挥毫,书写碑刻书法,并提出自己对学书的认识看法。临碑的过程,也是此次访碑的具体实践。
总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这一活动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媒体,结合实际情况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带领师生参观学习和挖掘书法历史遗迹,通过实时直播使得师生获得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既减少了为参观博物馆的长途跋涉,又能聆听相关专家的细致讲解,为目前网络教学开创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此次直播受到全国到各地师生和书法同道广泛关注,本会各理事单位按教学任务积极组织学生全程观看,并以撰写观后感等形式布置作业,使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更好的开展相关专业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直播受到广大师生纷纷点赞关注,并积极留言互动,大家认为此次活动形式新颖,能为广大师生们提供很好的学习机会,分享珍贵的学术资源,期待下一期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