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冬日里,鸟群飞去,留下湖、留下岸。而今,阳光正好,风轻云淡,鸟群又来。我,在这里,向大家问好。
亲爱的同学,亲爱的老师,你们好!
走进校园北门,穿过长廊和小桥,鸟语不断,我在想:花香自然是不远了。前几日,清晨的校园是静谧的,而午后,在落日的余晖和光晕下,我们的校园好似披上了一层圣衣,自由、神秘。在我立足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一个诗人,因为周国平先生讲过,春天是诗人的季节。
亲爱的同学,亲爱的老师,我是多么想和你们分享那一刻的感受。也许,你们早已经有所感悟过。
历史上,哲学家们是怎样表述那种感受的呢?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他将人的活动分为:有所为而为的实用活动,无所为而为的美感活动。前者,与物质生活相关,常受到环境的限制,而在后者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同时,后者所讲无所为而为的美感活动也是人高贵的重要特征之一。

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
实用活动与美感活动,换一种学者的说法,即这样的两类知识:一类是关于世界上具体事物的知识,如:天空为什么会闪电,植物生长和阳光、水分等的关系,这类知识多半产生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一类,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探讨,如: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真、善、美是什么等等,这类知识是纯理论思考的产物,这类知识虽无法带给我们物质的增产,但却是出于精神生活的需要。

同学们,联系我们自身:第一类的知识,在我们的大学有具体学科和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我们应秉承求真求实的态度去学习、去应用。而第二类知识,虽有相关的专业设计,但是这类知识却被视作无用。其实,这类纯理论思考的知识,有待于我们全部的生活、整个人生历程。
北大教授朱青生先生,曾经在写给学生的《札记·开篇》就提到,大学课程设计者,通常设计一些与专业无关的“无用”学科,由此构成学生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部分,这些“无用”的学科是成功者保持其完整性的关键。
这样想来,我当时立足的那一刻,当校园成为了我审美的对象,它带给了我美的感受,并满足了我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如果按照哲学家的分类,我的这一系列活动感受应该为第二类知识里的审美活动。我个人以为,这一审美活动令我更加热爱校园的一切,给予我工作、学习、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样的道理,同学们,在我看来,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第一类知识,还必须不断的从生活中、学习中培养和获取第二类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塑造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格局、甚至人生智慧;才能发现和品味生活的美、欣赏生活;才能在现实环境的约束中求取心灵的自由和慰藉,诗意的栖居,从容不迫的求知、求真。


所以,今天我要借春天的诗情画意,呼吁同学们:
慢慢走,欣赏啊,祛除旧日的聒噪和繁琐,欣赏啊,去发现美,去感受生命的气息,季节变更的节奏与步伐,去感动。在审美的愉悦中重新认识生活和自我。
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我们总愿意将美好的心愿和情怀寄托于这样的季节。新学期的开始,我还要呼吁同学们:是时候制定一个计划和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从内心生长出对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希望和期许。
是怎样的学习和实践,因人而异,但我们应热爱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事情,并将其都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去雕琢和精心刻画。为了这件珍贵的艺术品,我们不妨延伸前面所讲的思路。



在把握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外,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读一点历史。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以修身为界,向外发散,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历史可以为其及供参考,培养全局观。
读一点哲学。同样以修身为界,向内追求,是正心、诚意、格物、至知。读哲学,会使我们学会如其所指的,返身求己的反思和修养方法。《中庸》中讲,“极高明而道中庸”这种中国哲学修己安人的理想状态,我们将在哲学的阅读中领略一二。读哲学,读的是一种学养,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贺麟先生认为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价值、精神活动,一种是人生高清有意义的重要因素。
铭记过去
原谅不等于遗忘
同学们,以上只是非常笼统的两个领域,但却会对我们产生意味深远的影响。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艺术呢?是长长的画卷,其中都是我们的作品。我们不仅要热爱我们的画卷,用娴熟的画笔挥洒笔墨。下笔的轻佻与沉重,便是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态度。而整个画卷的布局和结构,就是我们自己人生所彰显的艺术之美。
同学们,一起努力吧!我们全体的老师愿意给予你们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