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
所在位置: 首页>>加入我们>>国学系>>正文

张羿:庄子的浪漫主义腐化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3日作者:张羿后现代​管理浏览次数:

                  

庄子的著作中没有实际的智慧,只有不着边际的虚空幻想。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毫无建树;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则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癫狂之旅。 在老子的基础上,庄子走了一条极为荒诞的浪漫主义之路。庄子的浪漫主义是一株毒草,腐化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庄子的著作中没有实际的智慧,只有不着边际的虚空幻想。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毫无建树;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则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癫狂之旅。那些充满大胆想象的美妙文字,无法改变庄子思想的虚空。这只是一个既无信仰,又不能脚踏实地者在自我脑海中的遨游。

因为庄子所向往的境界,既非神圣启示,亦缺少逻辑和实际依据,完全是胡思乱想的产物。
庄子造就了中国文人虚假的飘逸、清高与超脱,并为神仙道教奠定了荒谬的理论根基。而庄子的根基,注定是一条不能到达彼岸的沙船。 庄子的逍遥与沉沦由老子到庄子,连在孔孟那里具有迷信色彩的残缺信仰也荡然无存了。先天地而生的虚空之道,成为他们一切立论的根基所在。
什么事物可以建立在虚无之上呢?除了虚无本身,难道任何实际的事物可以建立在虚无之上吗?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可自由的根据难道是虚无吗?
不错,在庄子这里,别无其他的根基,他的自由只能建立在虚无之上。
在《逍遥游》中,庄子梦想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人应当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一切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以达到完全的“逍遥”,即与道的完全合一。既然道是虚无的,那么与道合一,就意味着人必定要化为虚无。

一个实际的人,特别是一个有罪性的人,一个血肉之躯,怎么能够化为虚无呢?或者说,人怎样才能够摆脱沉重的肉身,达到绝对自由呢?自由可以在想象中获得吗?
庄子的幻想可以说与圣经中的真理差距甚大。圣经从来没有教导人通过否定肉身来达到自由,相反,圣经的神圣启示乃是,堕落人类之“旧人”必须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以达到神圣的复活,以及神性与人性的合并。
依靠人类的自我努力,特别是象庄子一样靠自我幻想,根本不可能改变人在现实中沉沦的事实。如同一个深陷泥潭的人,越是自我挣扎就会陷得越深。
这是人类一切自我修养或修炼哲学的共同命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堪称自我修养的哲学;而庄子哲学则是自我修练的哲学。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衣钵,他没有走儒家的道德修养之路,却走了一条更为虚妄的肉身修练之路。
庄子深知血肉之躯达到绝对自由的不现实性,因此,他幻想通过肉体的修炼达到超越死亡的境界。他不知道人死后的生命状态,便幻想了一个神仙境界。而神仙境界即是在有生之年通过功夫的修炼而达到的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境界高的人,会忘掉小我;境界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不再去建功立业;达到圣人境界的人,更连任何名位都不追求了。
这就是庄子的逍遥--即绝对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逍遥实在是一种至深的沉沦。这不是绝对自由,而是绝对的奴役与麻醉。庄子的思想,除了能够造就一批遁世的文人和道士之外,便没有任何果效了。 虚妄的神话世界庄子在自己虚幻的想象中愈行愈远,以至最终沉迷于荒诞的神话世界。这些神话都是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没有任何神圣启示的成分,更无丝毫实际依据。、
《庄子》一书约有三分之一的篇目载有神话传说内容,如《逍遥游》、《养生主》、《至乐》、《徐无鬼》、《让王》等。
而散布于庄子作品中的神话素材,从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到中原神话,可以说相当庞杂。
庄子学说中有大人、圣人、真人、至人、神人等概念,大致是按照人对道的领悟程度来区分的。
看看庄子对神人的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他的肌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凝定,能使世间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登。
然而,庄子并不以神为至高存在。在庄子看来,无论是神,还是人间的王,都共同匍匐于大道之下,道、神、人合为一体,统一于道的整体之中。在这三者关系中,唯有大道卓然独立,又寓于万物之中。
其实庄子的神人只是他关于人的一种理想,意谓达到神人境界的人,才是真正得道的人,活得就象神一样。
因此,庄子作品中的神并不是世界的主宰者,而是人主观思维的产物;并不是有神论意义上的神,而是道的体现者。
既然道是虚无的,神仙自然也是虚无的,只是寄托了庄子的玄思和幻想罢了。这正是庄子的矛盾和虚妄所在。作为奴役的自由在《齐物论》中,庄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自由思想,即“吾丧我”的最高境界。不错,庄子清晰地认识到人类自我的异化性,并努力寻求超越自我的路径。
人类的自我的确需要被超越,但庄子却指出了一条虚幻的超越之路。在《齐物论》中,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虽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既然世间万物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在庄子看来,人正是由于没有看到世间万物的齐一,才生出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成见,以至各自坚持自己的是非观念,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
而吾之所以能够自由,就在于它让“我”“自在”,也让“他”“自在”,我与他皆得自在,由自在而自由,于是皆大欢喜。
庄子不知,人类根本不可能自我超越。自我或己代表着人类的旧人,即被撒旦注入毒素的旧生命。
圣经中所启示的“否认己”,是借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来钉死人类的旧人,并以基督复活的生命实现人生命的更新。
庄子虽看到“吾丧我”的重要意义,却没有找到“吾丧我”的实际路径。

庄子的自由,是建立在是非标准丧失基础之上的。在齐物论观念之下,一切标准皆丧失,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都消失了……,庄子的观点显然是背离现实的。
因此,庄子的自由观说到底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假自由,其实质则是一种真正的奴役。这一结论,与道的虚无性紧密相关。
一个虚空之道作为世界本原,则一切都将丧失存在的意义。可见,庄子思想的虚幻色彩根本上是其哲学根基逻辑演绎的结果。

 

 

上一条:诸子丨程乐松:物化与葆光——《齐物论》中所见的两种自我形态
下一条:钱穆先生:中国人最重要是讲一个“道”字

关闭